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就坐落在美丽的世界宜居城市——山东威海市。学校占地面积1860余亩,依山傍海的校园到处呈现着恬静娴雅的气息,欧式的建筑风格与简洁 的现代建筑风格交相辉映,中西文化的合璧、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寓意着哈工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哈工大(威海)是哈工大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经原航天工业部批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即哈工大威海校区。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山东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哈工 大(威海)协议。2014年,国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签署共建哈工大船 海学科协议,威海校区逐步形成了“立足海洋,服务山东,拓展国防,走向国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特色。
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设有11个院系和2个教学部,有本科专业37个,共享校本部27个博士点和39个硕士点,并单独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6个山东省特 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海洋科学是哈工大“985工程”重点建 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为哈工大相应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作出了 重要贡献。
学校汇聚了一支结构多元、知识宽厚、教研并重的师资队伍,拥有1名国家级、6名省级教学名师和14位哈工大教学带头人。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师德模范”王克老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多名青年教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威海英才计划。同时,还聘请了包括外籍院长、海外特聘教授在内的93位高水平专家担任客座和兼职教授。
学校始终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传统,坚持教授上讲台,青年教师“过三关”,在教师中大力倡导“重教、思教、善教、乐教”的优良师风。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 养,坚持厚基础、强实践、重能力、严过程,逐步形成了“通识教 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校园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教育 模式。在学生中大力营造“重学、思学、善学、乐学”的浓厚氛围,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生考研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良好态势,本科生录取分数线连年大幅度增长,2017年有10个省(市、自治区)录取线超过重点线100分。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哈工大总的框架下突出海洋特色,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构建了一批具有重大创新能力的科研平台和特色学科团队。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共建了我国第一个浅海海上 综合试验场,建在我校的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 蓝色经济区国家级规划建设平台。学校还拥有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 重点实验室、石墨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空间结构研究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网络化与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由院士和知名专家为领军人物的高端研究机构。
学校先后承担数百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及神舟飞船和探月工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电子对抗、水下焊接、工业机器人、网络安全、空间结构、医疗装备、分离与合成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企业信息化、快速艇、特种车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其中,“L-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异种材料先进连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校参与的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荣获2015年度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和书院育人新模式。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近千项,多项学生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大学生任慈荣获“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称号,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山东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校园里的7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支社会实践团队受到团中央表彰,2个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强示范团支部”,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在祖国各地崭露头角,为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岁月见证辉煌,成就昭示未来。哈工大(威海)虽然还很年轻,但哈工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赋予她永不磨灭的激情和梦想。面向未来的威海校区肩负着为哈工大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提供增量的重要使命,正在加快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特色校区的道路上奋力前行。